【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官微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举措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宁夏医学院医疗系,是学校建校之初即建立的系别。2004年12月,临床学院成立;2009年6月,更名为临床医学院;2015年,临床医学院与检验学院合并成立新的临床医学院;2023年8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
学院(医院)共设有19个教学系,承担临床医学(含全科方向)、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康复治疗学和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等7个专业(含方向)的专业建设、日常教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教学系建设等工作。现设有学位点42个,住培专业基地33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级一流教研室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获评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8门,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学院(医院)依托学校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临床技能、强烈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01 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在制度方面,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衡量学院(医院)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制定《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考核方案》,将课程思政体系纳入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教学方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组织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统一编写《第一临床医学院课程思政案例集》。在教师发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研讨“如何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相互观摩、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02 学生成长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1年,学院(医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院)—— 附属医院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呼吸系统疾病》等17门系统整合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第一临床医学院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分年级进行心肺复苏、刷手、消毒等基本专业技能培训,实施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和“3+3+2”考核评定模式。
03 信息化建设为目标,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医院)获批医学影像学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线上与多家院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录制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7门,制定“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实施方案,引入雨课堂、慕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开展线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
以质量为基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01 引育并举,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学院(医院)制定“名师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开展“院士论坛”“长江讲堂”“杰青讲座”等学术活动, 通过“搭平台”“拜名师”“开讲堂”等方式畅通开拓青年教师与专家学者的沟通渠道,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访学,组织新入职医师、技师积极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02 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院(医院)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开展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5年来,共举办线上线下培训班20余期,培训4500余人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教学培训302人次。
03 以赛促教,赋能教师课堂教学
学院(医院)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教案竞赛、PPT课件评比等教学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荣获国家级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
以卓越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01 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学院(医院)开展“党建思政立德树人”“评先选优尚德育人”“志愿服务修德济人”等活动,建立网格化学生管理体系,建立4个卓越医生培育基地,制定《卓越医生培育基地管理办法》,树立优秀学生标杆,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氛围。
02 开展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化办学水平
2005年,学院(医院)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目前在读留学生313人,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并已通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和专业认证。近年来,选拔10名优秀学生赴澳门科技大学交流学习,10名优秀学生赴白俄罗斯国立医科大学交流学习,8名优秀学生赴波兰卢布林医科大学参加暑期研学。
03 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医院)2021-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由76%提升至91%,考研上线率达到71.95%,57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2023年执业医师考试首次通过率达到72.40%,就业岗位适配度达到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超过98%,就业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高。
(编辑:宋泽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