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怡邓走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随堂听课、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学情况,为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把脉问诊”。
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婷婷围绕“法律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这一主题,结合鲜活案例拆解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她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和即时反馈的互动形式,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法律理论变得直观易懂。

听课期间,姜怡邓校长细致观察了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师生互动频率、信息化工具应用效果等细节,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组织能力及信息化教学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姜怡邓讲到,思政课教师要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与使命自觉,将全会精神全面、准确、系统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筑牢立德树人的课堂主阵地。办好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结合我校医学教育特点,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政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教学实效,不断挖掘理论深度,将法律知识与医学临床实践、医疗行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医学行业特点和社会现实,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受教育、有收获。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举措,打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佳怡/文 宣传部 马爱萍/图)
(编辑:马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