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我院黄敏课题组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IF=13.6,中科院1区,Top文章)发表了题为An approach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toxicological experiments and in silico predic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adverse outcome pathway (AOP) of paraquat neuro-immunotoxicit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提出百草枯神经免疫毒性的AOP框架,证明百草枯诱导认知相关的非运动功能障碍,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异常突触吞噬作用和突触丧失密切相关。
百草枯 (PQ) 暴露与神经毒性密切相关。然而,关于PQ的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在毒性评估的终点方面各不相同,导致理解PQ的早期神经毒性效应的巨大挑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种不良结局途径 (AOP),从免疫学角度研究PQ诱导的神经免疫毒性,结合传统毒理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在体内,PQ能够在微结构水平上导致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早期突触丧失,这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小鼠行为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体外和体内研究均证明突触丢失是由补体C1q/C3-CD11b途径的过度激活引起的,该途径介导了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障碍。此外,通过分子模拟对接验证了PQ和C1q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从神经免疫毒性的角度扩展了与PQ神经毒性相关的AOP框架,强调C1q激活是PQ诱导的神经免疫毒性的起始事件。此外,下游补体级联诱导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异常,导致突触密度降低和非运动功能障碍。这些发现加深了对PQ神经毒性的理解,并为PQ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形摘要
①环境化学物PQ与补体C1q相互作用,引起经典补体途径激活。②补体C3a和C3b沉积在神经元突触后膜,并与小胶质细胞表面C3受体(CD11b/C3R)结合。③小胶质细胞过度修剪神经元突触,导致认知相关的非运动功能障碍。
黄敏为文章通讯作者,王楷栋为共同通讯作者,张春晖为第一作者,史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o.82160609, No.82360649)、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No.2022BEG02027)基金的资助。
上一条:张毓洪教授团队在《BMC Medic... 下一条:热暴露塑料制品对人类健康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