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上午,护理学院在知行楼1111教室举办第11期研究生“学术争鸣”活动。2名研究生围绕痴呆照护智能推荐系统应用与肺癌幸存者照护需求两大主题开展深度探讨,依次分享了护理领域的前沿文献。张海宏老师给予了精彩学术点评,130余名硕士研究生参加活动。
第一位汇报者是2024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马海波,他汇报的文章发表在JMIR Nursing期刊,影响因子为6.0(SCI升级版医学2区,SCI基础版医学2区),题为“Usability Evaluation of a Knowledge Graph–Based Dementia Care Intelligent Recommender System: Mixed Methods Study”。研究聚焦痴呆照护领域,针对知识图谱驱动的痴呆照护智能推荐系统(DCIRS)开展可用性评价,采用convergent混合方法设计,结合定量与定性数据综合分析。研究详细介绍了DCIRS的开发流程:基于1012例真实痴呆病例构建照护知识库,通过知识抽取技术形成“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并存储于Neo4j图数据库,结合图嵌入与推荐模块实现个性化照护方案推送,用户端包含“综合评估”“个性化照护方案查询”等5大核心模块,后台可实现数据、知识图谱及专家审核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该研究首次证实知识图谱驱动的痴呆照护推荐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与易用性,为后续系统优化及大规模临床推广提供了关键参考,也为智能技术在老年痴呆照护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第二位汇报者是2024级专业型研究生邓亚楠,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JAMA NETW OPEN期刊,影响因子为9.7(JCR 1区),题为“Unmet Needs, Quality of Life, and Financial Toxicity Among Survivors of Lung Cancer ”。该研究以诊断1年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幸存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通过改编的梅奥调查研究中心需求问卷、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COST)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系统评估患者的生理、社会、情感、医疗四大维度未满足需求,并分析其与生活质量、经济毒性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未满足需求总数越多,患者生活质量越低、经济毒性越高。该研究首次明确肺癌幸存者多维度未满足需求与生活质量、经济毒性的关联机制,证实社会需求未满足是影响患者双重结局的关键因素,为制定肺癌幸存者个性化照护方案提供了循证依据,尤其为开展多学科经济导航、社会支持干预提供了方向。
本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痴呆智能照护系统开发、肺癌幸存者照护需求管理的理解。汇报者对文献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及讨论进行细致阐述,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学术价值及研究局限性。点评老师指出两项研究均体现了“以照护对象为中心”的护理科研范式,充分肯定了汇报同学的文献解读能力与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从研究设计细节、结果应用场景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鼓励同学们以严谨的科研思维、创新的实践视角探索护理领域关键问题,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与探索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