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根据医学生培养特色要求,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学校及基础医学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以实用性医学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早期接触科研活动,以实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
1.开设《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的早期衔接 以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一门全新的、以器官疾病为引导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程--《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该课程以机体的系统性和从健康到疾病的“变化性”为主线通过实验课这一链条,加强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的衔接;以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为主旨、以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基础联系临床,临床反哺基础为纽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向临床课程学习的转化,形成教学科研协同、强基础、早临床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亮点,并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构建了“一体化,两阶段、三层次”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施对实验课程、实验人员、实验设备、实验室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对课程进行统筹安排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开放运行机制,形成了以机能学实验为代表的学科内、跨学科实验和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为主要内容的两阶段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通过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的实施逐步提升实验教学内涵,保证了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对基础医学知识基础的把握,并初步培养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以顺利实现基础知识向临床知识学习的转化符合五年制本科医学生的培养规律,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3.建设了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的新课程
针对基础课程授课期间学时所限形成的大多数教研室注重各课程体系内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对目前临床重大、典型性疾病相关联的临床病理和病理生理过程的机制的以及最新检测指标不能详细介绍,使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感觉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有脱节的问题,我中心进行了基础医学知识与理论体系进展与临床新的诊疗方法更新衔接的“临床重要疾病诊疗机制与进展”的新课程,以帮助临床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接纳相关知识,提高实习效率。该课程每个章节都由资深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师担当,学生学习兴致极高,效果良好,达到了基础支撑临床、临床反哺基础的双向渗透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