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途径知多少之气溶胶形成
来源:新闻网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2-15

    编者按:本期防控知识由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编辑汇总,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气溶胶”。

   导语: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接触传播,可能的传播途径有气溶胶、母婴传播和粪—口传播等,尚待进一步明确。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那么气溶胶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预防呢?

   气溶胶的形成 :人在说话、咳嗽或者喷嚏时,周围可以检测到亚微米、超微米级颗粒,经空气传播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气溶胶(Aerosol)的概念。广义的气溶胶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μm)的集合。而狭义的气溶胶指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的更小的固体和液体颗粒。气溶胶的本质是能够悬浮在空中的微粒。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气溶胶传播与飞沫传播的区别:气溶胶传播的溶质是飞沫核,飞沫传播的关键溶质是飞沫。飞沫体积较大,在1~1.8米的距离就会掉落在地上。飞沫核比飞沫的体积要小很多,质量更轻,可以随风飘扬在1~1.8米以外,无接触传播风险依然存在。气溶胶感染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人误以为到空气传播,气溶胶主要存在于密闭空间,在不通风的密闭空间内极易存在,譬如电梯、飞机、影院等空气流动性较差的地方,当具备一定的通风条件时,病毒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自然会降低。虽然气溶胶的传播距离比飞沫更远,但浓度较低致病力已大大减弱。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强调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咳嗽、打喷嚏要转身扭脸躲开别人,用纸巾或肘部掩住口鼻,强调与其他人保持至少一米距离的安全线。

  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1)针对医务工作者

在行气管插管、拔管、支气管镜检查,诱痰,心肺复苏,气道开放式吸痰,尸检,雾化治疗,收集鼻咽拭子,高流量吸氧,经面罩正压通气,高频震荡通气时,极易产生气溶胶。

医务工作者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 控制传染源,给病人戴上口罩;

  • 确保将患者安置在符合要求的隔离设施中;

  • 适当使用个人防护设备(PPE),包括经过认证的 N95 或更高级的呼吸器。

此外,检验科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到气溶胶的风险。标本在进行离心、接种等操作时应严格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气道来源的,如痰标本、肺泡盥洗液、胸水等更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条件受限的实验室,应尽量做到在打开器皿、移液等操作中动作轻柔、缓慢,离心后静置10min尽量减少由于操作导致的气溶胶播散。

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根据相关规程做好分级防护。医务人员还应注意经常释放衣服的静电,可通过触摸接地金属物品的方式释放静电,从而减少衣服吸附病毒的数量。

(2)针对普通民众

对于一般小区的居民,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建议每天至少2次开窗通风,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他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预防室内气溶胶感染需注意:尽量避免前往密闭空间;自然通风的通风量很大,开开窗病毒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就降低了;电梯间是密闭空间通风性很差,进电梯时一定要戴口罩,小心触碰电梯按键;勤洗手勤擦洗,与他人隔开距离。

   居民防疫要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访户计划;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 75% 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带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供稿: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