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普通大众如何进行心理自助与疏导
来源:新闻网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2-05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来,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在广大民众中不断蔓延、累积,这对疫情防控的大局极为不利。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家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 普通大众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思想上:对身体的各种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对别人、对自己是否咳嗽、是否戴口罩等症状或行为十分在意,并将身体的各种不适与“疫情”联系起来,甚至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在情绪上:不同程度地对“疫情”过度紧张、焦虑、恐惧,担心疫情无法控制;变得容易烦躁,容易激惹;对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感到愤怒;悲观失望,对战胜疫情没有信心。
    在行为上:过于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强迫性的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测量体温,不愿与人沟通,社交活动明显减少,生活懒散,懒言少语,做事变得冲动、莽撞,手足无措,或者坐立不安等。
    在身体上:在长时间的压力下,如果不及时调适,容易出现“焦虑”的躯体化症状,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气短,食欲下降,腹部不适,腹泻,此时有人会怀疑自己是否被传染,加重恐慌心理;有些人会出现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发抖,全身乏力,有些会出现头痛、心慌、心悸等;睡眠差,表现为人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甚至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升高等情况。
    二、心理应对策略
    1.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
    尽可能呆在家里,这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最好的方法。
    勤洗手,出门、公众场所戴口罩,不要“光着嘴”出去。
    保持正常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不要无节制的放纵,让无聊吞噬了自己。
    活着需要价值感,这是人的本能。规划好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即使在家你也可以选择过有意义的生活。
    2.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
    适度接纳疫情带来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反应。
    不要不以为然,或疏忽大意,给国家添麻烦。
    学习一些情绪调解方法,多运动、多交流来缓解紧张情绪。
    适当关注信息,不要全天候淹没于海量网络信息中而使自已心身耗竭。
    3.建立互助的社会支持系统
    现在我们有了较长时间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要多陪伴家人,并且是高质量的陪伴。
    用多种形式与好友沟通,倾听朋友的苦恼,分享朋友的乐趣。
    建立亲密友好的互助氛围,化解紧张情绪,提高心理免疫力。
    4.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当你的生活与工作严重受到疫情影响时:你感到过度的恐慌紧张时;你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日益恶化时;你对生活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时;建议你尽快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以恢复心理平衡。
    有问题可以咨询:宁夏医科大学抗击疫情心理辅导热线 QQ 1812462707 ; 邮箱 1812462707@qq.com。
    三、自我隔离时,怎么做可以提高免疫力?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保护自己和家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响应政府号召,待在家中,自我隔离。我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不能外出活动,天天窝在家中,难免会感到孤立或者心烦。即使在这种困境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下面的方式来照顾自己,提高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免疫力。   
    1.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长时间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可能会造成由于睡眠过多、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的生物钟紊乱,甚至头晕、浑身乏力等症状,有时候感觉比上班还要累。
维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均衡营养,多饮水,保证新鲜水果蔬菜的摄人,将肉、蛋、鱼等动物性食物加热熟透再食用。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注意手卫生。
    学习自我检测,不过度捕风捉影,如果发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2.照顾好自己的心情
    疫情会造成人们的精神紧张、焦虑,长期呆在家里会加重我们焦虑状态,还会带来无聊、心烦等情绪。
    适当关注信息。选择权威科学的信息渠道了解疫情信息,适度关注疫情,时间每天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
    充实生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手工、学习网课、阅读、收拾房间等。
    多和家人朋友交流(视频、电话等),隔离病毒,不要隔离爱。
    3.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既然无法外出,不如利用假期做好家庭建设。把注意力从疫情转移到当下有意义的事情上,将危机事件转化为好事。
    做清洁和家居整理。有些人将家里的衣物、书籍整理一遍,发现很多很有纪念意义却被自己忽略的东西,让自己很是感动。
    做饭、增进家人感情。不能外出,很多人很用心很有创意的为家人做饭,也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和孩子共同读书、全家一起游戏、一起聊天等等,增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作者:李秋丽,心理学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夏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委员。获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宁夏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第九届优秀心理卫生工作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委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工作者”。


供稿:宁夏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