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郑西卫:把患者都平安健康地送出医院,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来源:新闻网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2-29

郑西卫是“空降兵”,128日,宁夏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之后的第7天,他接到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调遣令”:前往宁夏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驻扎,担任该院诊疗专家组组长,兼任全区诊疗专家组的副组长,与区内其他十余名专家临时搭班子,对全区确诊患者进行集中精准救治。

A、管理
建章立制,理顺隔离病区工作流程和规范

  进驻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时,这里已经收治了11位确诊患者,诊疗团队包括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原有团队,以及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治区中医研究院、宁夏宁安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抽调的精兵强将,涵盖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儿科、精神卫生等多个专科。郑西卫是宁医大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这是一支王者战队,成员各个都是区内各专科领域的大咖,自治区应对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对他们寄予厚望,也下了死命令:确诊患者一人一案,精准救治,确保不发生死亡病例。

  进驻第一天,郑西卫先摸了摸“家底”,对现有资源感到乐观:第一,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原有的平台基础非常好,有专业的传染病诊疗病区和经验丰富的传染病医护团队。第二,援军很给力。作为院内专家组组长,他要做的就是把各方力量凝聚起来,激发出1+12的战斗力。

担任科室主任很多年了,郑西卫的管理经验颇丰,他明白,无论在哪里开展工作,首先要建章立制。“当病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怎么去管理,才能让数量有限的医护团队既省力又高效,还能实现每个患者都有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诊疗方案?”郑西卫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临床路径。即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

具体到新冠肺炎这种特殊的新发传染病上,他带领团队设计了两条临床路径,一条针对症状较轻的普通型患者,一种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通俗来说,同一类型的患者,比如轻症普通型患者,发病第一天应该做哪些治疗?第二天做哪些治疗?专家组根据这类患者的共性规律和特点,集体讨论后,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和流程。无论谁接手,都按照这个统一的临床路径执行。这样一来,基本能达到同质化诊疗,不会出现七嘴八舌、参差不齐的情况。”郑西卫说。

当然,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患者,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发展也略有不同,因此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专家组又制定了会诊查房制度。每天早晨,专家组成员带领医护团队进入病区大查房,逐一给所有患者会诊,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及每天的病情变化,对诊疗方案进行局部调整,由此实现一人一案,个性化精准治疗。

  这套管理制度应用到临床后,很快展现出优势,不仅病人管理越来越规范高效,来自不同医院的专家们也在规范操作中平稳度过了磨合期,迅速融为一股合力。

B、救治
精于技术,勇于担当

  担着院内诊疗专家组组长的责任,郑西卫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隔离病区里的一切,无论大小,他都操心。每次进入病区,除了看病人,墙上地上他都打量,用专业的眼光审视设备是否齐全,陈设是否符合医疗规范。

  当病区里开始出现老年患者时,他立即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为紧急抢救做部署。他仔细地盘点病区的抢救物资,发现抢救设备分散在各处,立即和医院沟通,将抢救设备归置到一起,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并让所有的医护人员都知道它们在哪里。“外院调来的人不少,对环境不是很熟悉,如果抢救的时候再临时去翻找工具,大家都穿着隔离服,非常不方便,会耽误抢救。”郑西卫说。

  归置完物资,他又亲自将所有设备都检查试用了一遍,负压吸引器能不能用?喉镜里有没有装电池?电池有没有电?检查完毕,他心里就踏实了,“事关患者的生命,我们必须打有准备的仗,就算别人告诉我都没问题,我也得自己过一遍手,确定所有的设备都有,每样都能用,我才敢说我准备好了。”

   打有准备的仗,不仅需要细心,还需要实力和担当。

  129日,病区新收治了一个年轻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发热,体温38度多,没有其他症状,专家组评估后确定为普通型患者。

  入院第二天,小伙子上厕所的时候暂时中断了吸氧,短短几分钟后,他的氧饱和度掉到了70%多(缺氧的临界值是93%)。郑西卫得知后立即警惕起来,他认为这是病情即将发展成重症的征兆,立即组织专家组讨论治疗方案。

此时,患者虽然氧饱和度低,身体却没有不适感,其他指标也尚未出现明显异常,按照当时国家卫健委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暂时没有达到重症标准。

但郑西卫不敢掉以轻心,结合自己以往积累的临床诊疗经验,他认为不能等,应提前启动重症治疗方案,及早对病情进行干预。“任何疾病的发展都有个过程,等真正发展成重症的时候,谁都能看出来,但等到那个时候才干预,代价会比较大,患者会承受很大的痛苦和风险。如果我们能在早期捕捉到病情恶化的苗头,抓住那个临界点,在病人快要变成重症的时候,迅速进行干预,是不能能够阻逆转病情呢?”郑西卫说。

这个提议有点冒险,但郑西卫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和专家组成员充分讨论后,最终他拍了板:提前启动重症救治方案。

  在疾病面前,每个决定都关乎健康,甚至关乎生死,拍板拿主意意味着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不仅需要硬核的实力,也需要一份担当。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和决策没有错,因为提前按照重症实施了救治措施,小伙子在真正发展成重症后,病情很快得到逆转,5天左右基本平稳,转为普通型,一周后复查核酸,2次都是阴性,比一些先入院的患者更早康复出院。 

C、宽心
用方言安慰患者,既除病魔也除心魔

  特殊的传染病,很多患者进入隔离病区后都有心结。

  有一个中年男性病人,确诊后情绪非常低落,担心自己治不好,心里还有深深的内疚,因为自己确诊后,很多亲人朋友作为密切接触者被隔离了。刚开始,他一句话都不愿说,医生问什么都不回答,在单人负压病房里发着呆,也不和家里人通电话,完全自我封闭。

  郑西卫其实能从病人淡漠的态度中猜到他的心思,拒绝和医生交流,除了情绪不佳,八成还不信任宁夏医生的技术,这种时候,用嘴劝是没用的,要用事实鼓舞他。

  在病情稳定后,郑西卫团队第一时间将他转出单人负压病房,安排住进了一个三人病房,这个病房里有一些患者心态很不错,会主动和他聊天,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开导他。再加上隔三差五就有病人康复出院,慢慢地,他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就消失了,对治疗有了信心。当郑西卫再次和他沟通时,他的脸上有了笑容,话也多了。

  还有一个女患者,确诊之后情绪崩溃,一直在病房里伤心哭泣。郑西卫了解到她是一个农村家庭主妇,文化程度不太高,就切换到方言模式,给她宽心。“你年轻轻的哭啥呢,这么个东西么,有啥呢!你眊我们治好了多少人,别们都出院回家了!怕啥呢,国家给你免费治,又不用花钱,吃的喝的都给你管着呢,心放得宽宽滴。”

  一番土话安慰,通俗亲切又走心,患者情绪稳定多了。过了几天,她的丈夫和儿子也确诊了,转到了病房里,一家人见面后互相宽慰,反而不焦躁了,郑西卫开玩笑逗她:“你眊眊,让你不要哭,哭着哭着把娃娃和老公都哭来了。”

  这样的时刻,郑西卫像个朴素又亲切的朋友,没有任何距离感。

128日进驻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至今,郑西卫已经连续工作32天了。因为每天和确诊及疑似病人待在一起,他和隔离病区的其他医护人员一样,下班后就前往医院附近的宾馆自我隔离,一次都没有回过家,怕给邻居们带来困扰。但他并不觉得苦,相反,随着病人一波又一波地被治愈,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他经常感到幸福。“能把患者都平安健康地送出医院,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文章来源:银川发布)

(编辑: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