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上午,护理学院在知行楼1111教室举办第9期研究生“学术争鸣”活动。2名研究生围绕老年危重症患者的衰弱机制与临床管理开展深度探讨,依次分享了重症医学领域的前沿文献。朱晓丹副教授给予了精彩学术点评,130余名硕士研究生参加活动。
第一位汇报者是2024级专业型研究生黄凤鸣,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期刊,影响因子为27.1,题为“Frailty, Outcomes, Recovery and Care Steps of Critically III Patients (FORECAS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研究采用CFS和FI双维度,前瞻性观察≥50岁危重症患者在ICU入院、出院及6个月时的衰弱患病率与轨迹。分析衰弱状态与护理过程(如活动能力、谵妄)及临床结局(死亡率、功能恢复)的关联,为老年危重症患者的衰弱管理提供证据。结果显示,衰弱患病率随疾病进展动态变化;衰弱患者死亡率显著更高,且6个月时功能恢复差;衰弱患者ICU内活动能力更差,谵妄发生率更高,提示需针对性康复干预。最后,该研究首次通过CFS和FI双维度揭示危重症患者衰弱的动态演变规律,证实衰弱是预测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老年重症患者的个性化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位汇报者是2024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董启喆,他汇报的文章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期刊,影响因子为21.2(中科院1区),题为“Efficacy of targeting high mean arterial pressure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OPTPRESS): a multicentre, pragmatic,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研究通过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讨高目标MAP(80-85 mmHg)对比标准目标MAP(65-70 mmHg)在日本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疗效,主要评估90天全因死亡率,并分析器官支持天数及不良事件差异。结果显示,高MAP 目标组90天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MAP组28天(标准差)的平均无PPT天数更短,且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亚组分析显示,合并慢性高血压患者未从高MAP策略中获益,为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了关键证据。
本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老年危重症人群衰弱和平均动脉压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同学们对“血流动力学管理-衰弱评估-功能康复”跨学科交叉点的创新思考。汇报者对文献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及讨论进行细致阐述,并分析了文章的优点及研究不足之处。点评老师指出两项研究均体现了 “以患者为中心” 的研究范式,充分肯定了汇报同学的表现,同时指出文献汇报中有待优化的方向,鼓励同学们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的思维模式开展科学研究,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与探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