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上午,护理学院在知行楼1111教室举办第2期研究生“学术争鸣”活动。4名研究生聚焦慢性疼痛管理、老年社区服务、护理质量安全及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等研究领域,依次分享了相关前沿文献。学院王尊博士给予了精彩点评,130余名硕士研究生参加活动。
第一位汇报者是2024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安琪,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期刊,影响因子为8.1(中科院1区),题为“Efficacy of cognitive func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研究系统评价认知功能疗法对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效果,揭示该疗法在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方面的潜在价值。其整合心理学与康复医学的跨学科视角,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低成本、高可行性的疼痛管理方案,对优化慢性病护理策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第二位汇报者是2024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余旭瑞,他汇报的文章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期刊,影响因子为7.5(中科院1区),题为“Understandi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preferences for home-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s:A conjoint analysis”。研究运用联合分析法量化老年人对居家和社区服务的偏好。先以逐步定性法确定服务属性,经正交设计设定场景并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照护态度是老年人决策时最看重因素,重要性远超服务价格,技术照护技能、服务提供者类型也有影响,并识别出三种偏好类型。此成果为政府精准配置社区养老资源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提示研究者在服务设计中,不能仅关注价格,更要重视照护态度等人文因素,平衡专业性与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契合老年人需求。
第三位汇报者是2024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李林,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期刊,影响因子为4.2(中科院2区),题为“Quality and Safety Indicators for Care Transitions by Older Adults: A Scoping Review”。研究通过全面的文献综述,系统梳理了自2012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用于监测和评估老年人护理交接质量与安全的指标。从12个国家89个项目中识别出361个质量指标,涵盖住院、消费者体验、就诊/等待时间等多个领域。归纳出以患者为中心、时效性、有效性等维度。这些指标大多源于调查或行政数据,多数可公开获取并测量。研究构建起包含沟通时效性、信息完整度、患者参与度等维度的指标体系,为减少老年患者转诊医疗差错提供标准化参考框架,对急诊-病房-社区等多场景衔接颇具指导价值。
第四位汇报者是2024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袁珮倍,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JAMA》等期刊,影响因子为10.5(中科院1区),题为“Genetic Associations Between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nd Alzheimer Disease”。研究基于欧洲阿尔茨海默病生物银行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开展遗传学关联研究。对可调控风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因果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遗传决定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血压与AD风险增加相关。该研究颠覆传统 “被动预防”观念,明确针对高危基因型人群的精准一级预防策略,为护理学科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防控开拓新路径,有望启发新的药物靶向和预防措施。
此次活动为广大研究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汇报者围绕文献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讨论、研究不足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与会同学积极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浓厚。王尊老师对同学们的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文献汇报需改进的方向,鼓励同学们创新思路开展科学研究,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