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地井冈山烈士陵园
来源:临床医学院   作者:临床医学院   点击数:   日期:2016-09-25   字体:【

朝圣之地——井冈山烈士陵园

在此之前,已来过两次井冈山,但是以基地学员的身份来此,还是头一次。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来井冈山不可不去北山。北山?我听了有些不解,这次学习后才知道,朋友所说的北山就是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山,山上建有井冈山烈士陵园。  

井冈山烈士陵园建于1987年,想想已是创建革命根据地60年后的事了,几十年后的人们终于实现了梦想,为这些英灵建一处纪念碑,一处安息之地。这是不是显得有点晚了呢?

我们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沿石阶向纪念堂走去,排着整齐的队伍,抬着花圈向山上走去。在井冈山经常可以遇到同样的队伍,他们有的身着红军服,有的头戴红军帽,有的胸前系着南昌起义时的红领巾,无论怎样的装束,人们都怀着对井冈山烈士敬仰的心情来这里吊唁革命先烈,表达哀思。

陵园的大门口一座横卧的石碑伫立在那里,碑身上有宋任穷题写的“井冈山烈士陵园”七个大字,在晨雾中闪闪发光。石碑后是一处花坛,花坛的尽头依山而起有两组台阶,一组有台阶49级,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另一组有台阶60级,寓意着1987年建陵园时刚好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60周年。

登上纪念堂前的台阶,只见纪念堂的门楣上镶嵌着彭真委员长的题词:“井冈山根据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整座纪念堂分为瞻仰大厅、吊唁大厅、陈列室、忠魂堂等。我们步入瞻仰大厅,正逢一队来井冈山培训的学员在此凭吊革命先烈,大厅汉白玉的墙面上镶嵌着毛泽东的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众人不由地放轻了脚步,自觉地站到吊唁队伍的后边,人们恭恭敬敬地献上花圈,大家一起鞠躬致敬。

 献毕花圈,人们从两侧分别进入陈列室。右边的陈列室陈放着建国前已牺牲的井冈山先烈画像,共有54位,有的人有照片有名字,有的人只有名字没有照片。当年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人们又何止54人?有更多的人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他们的身躯、热血就这样默默地埋在了这片赤热的土地里,甚至客死它乡。因此,至今在吊唁大厅中立着一块无字碑,为的就是纪念那些无名英烈,纪念那些为革命而献身的千千万万的先烈。大厅的左边陈列着建国后去世的先烈,他们大多是从井冈山走出去的领导人,这其中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等,也有贺子珍、曾志等人。

 

 

 吊唁大厅四周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刻着15744位英烈的名字。众人久久地徘徊在这些人的名字前,仿佛在看望久违的朋友,尽管这些人的名字都很陌生,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为新中国的强盛所付出的一切。

     先烈们把生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只留下一个个平凡而又崇高的名字,一行行简短而厚重的事迹。那些烈士纪念建筑物,是一座座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的丰碑,是一部部凝固的中国革命史,是一面面激励后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旗帜。这些建筑物,正因为留下了英雄奋斗的足迹,掩埋着先驱的骸骨,浸透着烈士的鲜血,才有了光耀千载的历史价值,才值得后人瞻仰、凭吊、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