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② | 中医学院开展“和合共生移民路,石榴花开塞上春”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青春宁医   作者:中医学院   点击数:   日期:2025-09-08   字体:【

7月12日至15日,中医学院暑期“三下乡”民族团结研学团赴宁夏红寺堡区、利通区、闽宁镇开展“和合共生移民路,石榴花开塞上春”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本硕学生、专任教师、学工队伍共37人组成团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浸润+健康服务+语言推普”四位一体模式,在移民文化研学中厚植家国情怀,于基层中医药交流中促进文明互鉴,借惠民义诊服务传递团结温度,以普通话推广宣讲筑牢沟通桥梁,在贺兰山麓的移民新城书写新时代青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undefined


   

溯源·山河迁徙铸根魂


         

           


解码宁夏百万移民迁徙史诗,是研学团必须要了解的第一课。在宁夏移民博物馆的巨型沙盘前,指尖划过移民的迁徙轨迹,通过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红寺堡移民搬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馆内陈列的老照片、农具、生活用品等珍贵展品,生动展现了移民群众从贫瘠山区搬迁至新家园的奋斗历程。



在闽宁新貌中心,同学们被丰富详实的图文、实物展示深深吸引。从昔日“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干沙滩”,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金沙滩”,闽宁镇的巨变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震撼力量。



走进移民旧址和山海情实景拍摄打卡地,团队成员们在土坯房的断壁残垣间,俯身探入“地窝子”蜷曲的地下甬道,认真聆听剧中人物原型故事,被扶贫工作者无私奉献、百姓勤劳拼搏的精神所打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巨大投入以及移民群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



淬火·红医仁心践初心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研学团踏入弘德村这片被嘱托浸润的土地。2020年6月8日,总书记在此留下“更好生活还在后头”的殷切期许。值此团员青年学习宣传贯彻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会议精神之际,同学们走进弘德村学习教育基地,了解弘德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致富路的发展历程及奋斗故事;扶贫车间中,大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小车间”背后的“大民生”;走进刘克瑞家的农家小院,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此驻足的砖砌门廊下,同学们围在刘克瑞的身旁,认真的聆听着这堂由他主讲的“循足迹·悟初心·践使命”主题微党课,他还原了总书记来家做客的全过程,字字句句都体现着总书记的平易近人、体会民意、体察民情,从点点滴滴关心老百姓。最后刘克瑞由衷的发出“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感叹。




离开刘克瑞家时,墙角的甘草苗正抽绿芽。带队的专任教师轻捻一片嫩叶:“这味调和诸药的君子,恰似我们此行的使命。”话音未落,车窗外已掠过几处院墙——红寺堡区中医院到了。康复大厅里,针灸、推拿、康复器械等中医特色疗法有序开展,科室病房中,智能艾灸仪的暖光与中药熏蒸机的薄雾交织,药房的辛香气息扑面而来,这一段段生动的医疗场景,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医在基层焕发的时代活力。




破茧·产业蝶变看今朝


         

         


地方发展似弦歌,产业相伴韵长和。红寺堡区产业发展为移民地注入强劲动能,让曾经的风沙之地蜕变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的示范样板。


研学团率先走进以民宿旅游为主打的永新村,民宿错落有致,青瓦白墙间飘着袅袅炊烟,游客在此尽享“归园田居”的诗意栖居。从永新村充满诗意的民宿中走出,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龙兴村的黄花菜种植基地,2000余村民在此就业,40天集中采摘期内,基地日均收益数千元,成为科技助农增收的典型。



来到龙泉村、龙源村的果蔬大棚,甜瓜个大味甜,茄子挂满枝头,研学团加入了劳动队伍,拔草劳作,指尖沾着泥土在垄间移动。葡萄酒产业是红寺堡的紫色名片,罗山酒庄作为本地企业50强,地下酒窖砖石垒砌,藏酒错落。通过参观,同学们感受到葡萄酒产业赋予这片土地最动人的馈赠,它不仅让荒漠变绿洲,更让绿洲生金,照亮了红寺堡人从生态移民到产业富民、从文化寻根到自信绽放的蜕变之路。



作为中医专业学子翘首以盼的实践行程,宁夏岐黄圣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之行宛如一扇打开中医药宝库的窗口。一踏入展厅,来自全球多个产区的甘草标本映入眼帘,深褐的根茎仿佛在诉说着这味“国老”药材穿越千年的本草传奇。进入甘草种植基地,同学小心接过刚离土的鲜草,撕开表皮轻尝汁液,初时的清甜在舌尖化开,继而泛起绵长的回甘。这正是《本草纲目》所载:调和诸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的甘润之味。基地上空飘荡着同学们辨识药材的讨论声,而脚边泥土里,无数新生的甘草根正悄然向下延伸,如同中医药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产业发展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重塑着这片移民区的命运,更以产业共融的纽带编织出民族团结的锦绣画卷。从昔日“风吹沙砾跑”的荒漠,到如今“产业林立、绿能涌动”的塞上江南,唯有产业兴旺的沃土,才能滋养出团结花开的硕果,唯有各族儿女心手相牵,方能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共生·石榴花开别样红


           

           


走进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虽不见石榴树的具象,却处处流淌着“石榴籽抱团”的温情。大家依次参观了金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广场,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光辉旅程,通过一张张图片、一块块奖牌、一件件实物、一间间居民活动室的打造,大家从中学习感悟了该社区如何凝聚各族群众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基因融入烟火日常。



连日来的所见所感,让“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信念在研学团心中生根发芽。作为中医学生,当以“健康为媒”架起民族连心桥:在红寺堡区团委和弘德村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研学团与红寺堡区中医院在村部支起诊台,开展中医义诊、健康问询、中医调理预防保健活动。



在金花园社区广场,研学团联合附属中医医院在社区广场开设“家门口的养生课堂”,为社区居民把脉、问诊、开方、辨识体质,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健康问题。在原隆村,研学团跟随村卫生室的何健医生走村串户,同学们宣传中医药养生知识的同时认真聆听观察老师们如何问诊、诊断病情、开出药方的过程,学以致用,以知促行,在实践中锤炼为民服务的本领。



此外,研学团中负责推普宣讲的同学们独辟蹊径,以中医药文化为“药引”、民族团结故事为“方剂”,烹制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语言文化盛宴。在红寺堡区的体育场、金花园小区中,原隆村的村部广场,他们支起小马扎,他们将《本草纲目》中的药材名编成绕口令,说准拼音才能当“小郎中”,引导参与的少年儿童和村民朋友一遍遍练习发音;更设计“药材功效接龙”“民族谚语互译”“穴位认读接力赛”等互动游戏,现场的欢声笑语,是语言通心、文化共情的动人回响。



     


从金花园社区的凉亭到原隆村的炕头,从弘德村的葡萄架到义诊台的药香中,团队成员们读懂了“共生”的真谛——当中医药的智慧守护各族群众的健康,当普通话的桥梁连接起文化的认同,当医学生的白大褂映照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温情,这片土地上绽放的,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硕果,更是“石榴花开别样红”的民族团结盛景。同学们踏过移民群众艰苦奋斗的足迹,在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新居里,读懂团结互助的力量,深植家国同心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作为新时代宁医青年,当以青春之力续写塞上华章,让奋斗之姿在移民新村的沃土上绽放光彩,用担当之笔描摹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1160号 | 邮政编码:7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