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③ | 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展“医路乡行担使命,青春挺膺践初心”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青春宁医   作者:第一临床医学院   点击数:   日期:2025-09-08   字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7月13日至16日,宁夏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路乡行担使命,青春挺膺践初心”民族团结实践团42名师生,先后赴固原市西吉县、隆德县、原州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红色教育等多元形式,深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在基层沃土上书写青年担当。



健康宣讲进乡村

融民族情谊,践医者担当


健康为民生之基,基层乃健康之壤。7月13日下午,实践团抵达西吉县龙王坝村——这座多民族聚居的村落,随即启动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与心肺复苏急救”为主题的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优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慢性病防治要点,通过手把手实操教学,将急救技能传授给各族村民,使之成为守护生命的实用技能。现场,回族大娘马秀莲认真记录防治要点,汉族大叔王建军主动上前参与实操,各族村民专注的眼神中,既流露对知识的渴求,更彰显对生命的敬畏,让实践团成员深切体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千钧之重。


 

村民委员会主任介绍,龙王坝村的发展,正是汉、回等各族群众携手攻坚的成果:汉族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回族村民分享养殖经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泥泞路到硬化道,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村”,每一步跨越都浸透着民族团结的力量。此刻,实践团成员不再是远道之客,而是融入村庄夜色的一分子,火焰映照的真诚、歌声传递的热忱、舞步蕴含的默契,正是民族团结最美的注脚。



追寻红色足迹
赓续团结基因,品鉴非遗交融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民族团结历久弥坚。7月14日,实践团踏上六盘山这片红色沃土,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沿红军小道拾级而上,2.5公里山路串联起“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等18处长征微缩场景,讲解员特意讲述了长征途中各族群众支援红军的故事:彝族同胞护送红军过彝区,藏族群众为红军筹粮御寒,回族群众搭建临时医疗点……这些史实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长征的胜利,正是各民族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胜利。在“遵义会议”雕塑前,师生肃立聆听扭转乾坤的历史细节;行至“过草地”模拟路段,双脚陷入泥泞的瞬间,仿佛亲历红军穿越沼泽的艰辛。汗水浸透衣衫之际,“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不再是纸面诗句,而化作对“民族团结是胜利之本”的切身体悟。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团结坚韧融入医学求索,以医者仁心践行使命。


 

午间,师生围坐共进红军餐——质朴土豆、清香窝窝头、承载岁月滋味的荞面圈。这些简单的饭菜里,藏着各民族共克时艰的记忆,也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下午,实践团赴隆德县魏氏砖雕(大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传承人介绍,砖雕技艺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几何纹样与花鸟图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六盘山风光》主题作品中,红军长征剪影与各族群众劳作场景交相辉映,刀痕镌刻红色记忆,纹路流淌团结匠心。实践团成员执刀体验时,深刻感受到非遗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各民族情感交融的载体,保护非遗,正是守护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


漫步老巷子,青石板路旁古朴宅院散发岁月沉香。回族工匠的木雕、汉族艺人的剪纸在院落中相映成趣,实践团成员与各族居民交流,听他们讲述“各民族手拉手,把老巷子打造成文化旅游名片”的故事红色精神与非遗中的团结基因在心底交织,汇聚成更丰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了大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信念。



探访生态文明

共护绿水青山,同筑生态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7月15日,实践团深入六盘山森林公园,实地考察这片由汉、回、藏等多民族共同守护的生态屏障。沿途,实践团与回族护林员马占山、汉族监测员李红梅交流,得知他们多年来协作巡山、共同守护:回族群众熟悉山林习性,汉族群众擅长数据记录,大家分工协作,让六盘山的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20%提升至如今的6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绿’是各族群众一起栽出来的!”马占山的话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生态保护的成果,源于各民族的同心守护。行至溪流处,师生与各族游客一同参与“护水行动”,清理岸边垃圾,了解水源保护知识。清凉水花驱散疲惫,也让“各民族共护一方水土”的理念深入人心。


 

告别森林公园,实践团步入固原市博物馆。在“民族团结”展区,一件唐代“胡商牵驼俑”吸引众人目光——俑人身着波斯服饰,牵着中原样式的骆驼,印证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的商贸往来与文化融合。队员们结合医学专业知识,探讨不同民族医疗技艺的交流互鉴,如回族的“正骨术”与汉族的“针灸”在历史上的互补发展,深刻感受到“各民族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的文明密码。走出博物馆,师生们在触摸文明脉络中厚植文化自信,更坚定了“各民族共同守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信念。


助力乡村振兴
凝聚民族合力,铺就共富之路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需要各民族同心同德、携手共建。7月16日,实践团赴彭阳县,参观黄天鹅鸡蛋生产基地与冷凉蔬菜产业,探寻民族团结赋能产业振兴的密码,汉、回企业家联合投资,吸纳周边各族农户就业,大家分工协作、共享技术、共闯市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让传统养殖和种植模式彻底革新。实践团成员俯身与各族菜农交流,观摩采收场景,深切体会“生态优则产业兴,民族合则发展快”的内涵,表示要将专业知识与各族群众需求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筑梦新时代,砥砺奋进新征程。宁夏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践团以健康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红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非遗体验传承中华文化,以基层服务践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唯有深入基层、扎根多民族聚居的祖国大地,方能真切读懂国情民情,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青春之名勇担时代使命,怀揣医者仁心与奋斗热忱,为民族团结进步画卷增色,在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让青春华章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得更加壮阔辉煌!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1160号 | 邮政编码:7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