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⑫ | 口腔医学院开展“青春‘齿’刻,民族团结共绽健康花”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来源:青春宁医   作者:口腔医学院   点击数:   日期:2025-09-08   字体:【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汇集各方力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形有感有效地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口腔医学院“‘牙伢’赤子心,盛夏勇担当”民族团结实践团于7月16日至18日赴青铜峡、中宁、中卫、海原等地开展了以“青春‘齿’刻,民族团结共绽健康花”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通过口腔义诊与调研、红色基地参观、民族团结教育、非遗文化感受等活动,以专业服务传递健康理念,用暖心行动诠释医者仁心,通过实际作为演绎青年立志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党建引领强信念,民族团结心向党

中卫市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在中卫市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基地,实践团的师生们庄重地站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红色主题墙前,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重温入党誓词。教育基地内的七间展厅,通过精心布置的文字资料、生动形象的影像展示以及互动性强的触控屏,巧妙地串联起宁夏各族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反腐倡廉、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展厅中既有铁腕反腐的警示教育,又有充满民族温情的感人瞬间,这种警示与温情的并置,让未来的口腔医生们深刻体悟到: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违规诊疗,可能会严重割裂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而始终坚持规范行医,正是他们兑现“不负人民”庄严誓言、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具体行动。在教育基地的浓厚氛围中,师生们再次庄严地高举右拳,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展厅内回荡——他们将以铁的纪律为衡量标准,坚定守护医者的初心使命,铸牢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努力将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触手可及且可持续的团结进步力量。



青春聚力送健康,民族团结谱新篇

口腔义诊与调研实践活动



实践团的师生们先后在青铜峡市南苑社区、中宁县喊叫水乡石泉村、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人民政府、海原县海城镇山门村开展了四次大型义诊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精心设置了口腔检查、健康咨询和知识宣讲等环节。实践团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耐心为老人检查口腔健康状况,有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活动中,志愿者们还为各民族群众免费发放了牙膏、牙刷、牙线等口腔护理用品,累计服务超过800余人次,覆盖了从儿童到老年人的全年龄段群体。


实践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了口腔健康调研,发现大部分群众在口腔健康重要性认知、口腔健康知识掌握以及口腔不适及时就医方面存在较大程度的欠缺。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实践团师生们今后通过义诊和宣教活动,传递“口腔健康早预防早治疗”的健康理念,致力于改善广大群众的口腔健康状况的信心。



红色足迹忆峥嵘,民族团结聚力量

红色基地参观实践活动



在沙坡头区滨河镇新河社区的红色基地,师生们参观了国防教育厅、廉政警示教育厅及地名文化展馆。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参与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辉煌历程。


在海原县关桥乡美丽村庄红军西征展厅,师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关桥堡会议遗址和“红军井”。1936年,彭德怀率领西征红军进驻关桥堡,在此发布了海(原)打(拉池)战役计划;同年11月,朱德、张国焘、贺龙、任弼时等在关桥堡召开会议,史称“关桥堡会商”,解决了红军三大主力统一指挥的问题,为“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红军井”则是当年红军为解决当地群众用水难题所挖,见证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


此次红色基地参观,既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课,也是一次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顾与缅怀,更是一次对民族团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参观,师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政权、新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坚定了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念。


铭记历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共筑同心

参观海原地震博物馆



走进海原地震博物馆,断壁残垣与震时的老照片瞬间将师生带回到1920年那场旷世浩劫:海原8.5级大地震撕裂了山川,却未能动摇各族同胞生死与共的坚定意志。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回、汉等各族群众打破隔阂、携手自救:汉族村民为受伤的回族同胞送去粮食,回族群众组织搭建临时安置点,各族儿女齐心协力修复道路、重建家园。如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海原新城拔地而起,各民族血脉相融、休戚与共。


海原地震博物馆不仅是防灾减灾的教育基地,更是展现民族团结的生动课堂。实践团师生誓言以医者仁心守护各族群众健康,将灾难中淬炼的守望相助精神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行动——铭记历史,方能同心筑梦;民族团结,才是抵御一切震波的永恒地基。大家纷纷表示,将把这份历史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学习生活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青春之力守护和传承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宝贵精神。



非遗共舞传文脉,民族团结绽芳华

落实“伙伴计划”感受民族文化


牛角形泥哇呜吹出浑厚的低鸣,牡丹纹砖雕在阳光下流转着光影,宁夏花儿在贺兰山麓唱响,宁夏的非遗传承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崭新篇章,师生们深切地感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体会宁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和创新发展的精神,触摸历史文脉,厚植爱国情怀。


在中宁县喊叫水乡石泉村,完成口腔义诊的实践团成员跟随村中的小朋友们学习黄羊钱鞭,共谱非遗传承曲。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刚结束龋齿检查,此刻正用简易制作的竹棍木棒代替钱鞭,带领实践团成员练习交叉舞鞭动作。由小朋友们领舞,实践团成员模仿着他们稚嫩却有力的动作——五百年的非遗记忆与青春活力在此刻交织,文化传承与健康科普在此奇妙交融:孩子们教授志愿者钱鞭技法,志愿者则为儿童的口腔健康提供合理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永恒的使命和不懈的追求。每一双稚嫩的手都能托起千年文化的重量,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能点燃传统技艺的火种。此次实践活动,让非遗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可触摸、可感知、可创造的生命体验。


短暂的暑期实践虽已落幕,但这次经历却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种子。它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深融入实践,使不同民族的同学在合作与交流中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通过健康帮扶、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我们成功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让青春的力量在服务社会、促进民族交融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1160号 | 邮政编码:750004